在菲律賓的貧民社區裡因為電源不足~屋內總是十分黑暗
所以當地居民利用1.5公升的回收寶特瓶再加入10毫升的漂白水,在屋頂上挖洞後將寶特瓶固定於屋頂上
陽光透過瓶子內水的折射後照亮室內,光線的亮度可以達到55瓦燈泡的亮度
這個【一公升的光計畫】在馬尼拉地區已經照亮了28000個家庭
目前也已擴大到印度尼西亞、印度、哥倫比亞、秘魯等許多地方
想知道水還有什麼妙用嗎?想認識捕霧甲蟲是什麼有趣的昆蟲嗎??
那就千萬別錯過目前正在科教館展出~~有趣又發人省思的特展-【聽水的故事】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經過一年時間的策劃開設特展『聽水的故事』
開放式展覽空間展示水的科學、人類與水發展的故事,以及水資源的未來
邀請民眾透過體驗與觀賞活動進行水源探索之旅,並培養正確的水資源永續觀念
『聽水的故事』位於7樓的特展區~280坪的展覽空間內共分為水的文明、科學、及未來3大區塊
一進到展場就可以看到小朋友們最愛的互動玩水區
一般博物館不會讓小朋友玩水,為了提升興趣,展區特別規劃「水樂園」,擺設了東西方的各種水車
讓小朋友們可以透過親自操作來觀察水的流動~也可體會過去人們取水的辛苦。
東方的龍骨水車是用輪軸帶動木鏈條上的木片,把水一層層「刮上來」,因外型像龍骨,才稱為龍骨水車。
西方的阿基米德水車(右圖)從外觀看起來就像是個傾斜在水中的「大螺旋」
它利用螺旋結構旋轉時的向心力與慣性「把水從低處旋起來,往高處送」
是歷史上第一個將水從低處轉往高處,用於灌溉的機械
左圖中這很像摩天輪的叫做渾沌水車,又稱為勞倫茲水車~主要是用水車來解釋混沌理論
說明原本逆時鐘旋轉的水車在一段時間後會改變方向變成順時針,水車會正逆反轉多次,但沒有一定的周期及規律
♫水的科學♫
在這區可以動手體驗並學習水的三態、學習表面張力、連通管、虹吸現象等相關科學知識
看到這一整缸的水蒸氣~小菲也忍不住跟小朋友一樣玩的不亦樂乎
現場除了說明表板(還是中英對照的喔!!)~也放了許多可以動手做的有趣實驗
連通管原理
把水倒進水管或連通的容器裡,當水靜止時,相連的容器不論形狀是否一樣,它們的水面高度都會相同
九龍公道杯(虹吸現象)
公道杯的起源相傳是明太祖年間,一位縣令要求「禦窯廠」的瓷工製作出來進貢皇上的
朱元璋在一次宴會有意獎賞幾位心腹大臣多喝一點酒,便特意為他們把酒添得滿滿的,而對其他一些平時喜歡直言不諱進諫忠言的大臣則將酒篩得淺淺的。
但結果事與願違,皇上有意照顧的大臣的酒,全部從「九龍杯 」的底部漏光了,而其他大臣都高興地喝上了皇帝恩賜的禦酒。
朱元璋究其原因,方知此杯盛酒最為公道,便將其命名為「九龍公道杯 」。
這一區也很好玩,將正方形、三角形等立體多邊形結構放入泡泡水中再取出
便可看到多邊形結成不同形狀的膜,進而認識水的物理作用
另外在這區也介紹了四位研究水的科學家:拉瓦節、卡文狄士、奈可爾生及佩羅
他們分別對水的化合分解及水循環的研究有極大的貢獻,四個人的故事還使用機械搭配投影的歐洲小劇場來呈現。
♫水的文明♫
在這區設置了許多說明表板及小動畫等引領小朋友認知人類文明和水資源息息相關
許多古文明為適應各地不同氣候條件發展出不同的取水及儲水的方式,
許多遺跡存留下來,如今成為著名的地景,如印度的階梯水井、土耳其的地下水宮等。
為了取水,並利用水力,東西方的人們各自發明了不同的水車,用以灌溉取水,也用於鋸水等工作,後來也發展出水力發電。
並透過動畫介紹全台第一座水力發電廠,不僅點亮了台北城、艋舺、大稻埕的街燈,也帶領台灣進入現代科技文明時代。
地球表面有71%是水,但是水的體積卻只有地球直徑的1/11,淡水占其中的3%,其中卻又有69%是陸地上的冰
其餘31%大部分是地下水,人類能利用的表面水只約有0.007%~0.009%
因此文明發展和適應水循環,甚至是控制水循環息息相關
小菲超喜歡這個Q版的世界地圖~左下角的人面獅身像也太古錐了!
所以當地居民利用1.5公升的回收寶特瓶再加入10毫升的漂白水,在屋頂上挖洞後將寶特瓶固定於屋頂上
陽光透過瓶子內水的折射後照亮室內,光線的亮度可以達到55瓦燈泡的亮度
這個【一公升的光計畫】在馬尼拉地區已經照亮了28000個家庭
目前也已擴大到印度尼西亞、印度、哥倫比亞、秘魯等許多地方
想知道水還有什麼妙用嗎?想認識捕霧甲蟲是什麼有趣的昆蟲嗎??
那就千萬別錯過目前正在科教館展出~~有趣又發人省思的特展-【聽水的故事】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經過一年時間的策劃開設特展『聽水的故事』
開放式展覽空間展示水的科學、人類與水發展的故事,以及水資源的未來
邀請民眾透過體驗與觀賞活動進行水源探索之旅,並培養正確的水資源永續觀念
『聽水的故事』位於7樓的特展區~280坪的展覽空間內共分為水的文明、科學、及未來3大區塊
一進到展場就可以看到小朋友們最愛的互動玩水區
一般博物館不會讓小朋友玩水,為了提升興趣,展區特別規劃「水樂園」,擺設了東西方的各種水車
讓小朋友們可以透過親自操作來觀察水的流動~也可體會過去人們取水的辛苦。
東方的龍骨水車是用輪軸帶動木鏈條上的木片,把水一層層「刮上來」,因外型像龍骨,才稱為龍骨水車。
西方的阿基米德水車(右圖)從外觀看起來就像是個傾斜在水中的「大螺旋」
它利用螺旋結構旋轉時的向心力與慣性「把水從低處旋起來,往高處送」
是歷史上第一個將水從低處轉往高處,用於灌溉的機械
左圖中這很像摩天輪的叫做渾沌水車,又稱為勞倫茲水車~主要是用水車來解釋混沌理論
說明原本逆時鐘旋轉的水車在一段時間後會改變方向變成順時針,水車會正逆反轉多次,但沒有一定的周期及規律
♫水的科學♫
在這區可以動手體驗並學習水的三態、學習表面張力、連通管、虹吸現象等相關科學知識
看到這一整缸的水蒸氣~小菲也忍不住跟小朋友一樣玩的不亦樂乎
現場除了說明表板(還是中英對照的喔!!)~也放了許多可以動手做的有趣實驗
連通管原理
把水倒進水管或連通的容器裡,當水靜止時,相連的容器不論形狀是否一樣,它們的水面高度都會相同
九龍公道杯(虹吸現象)
公道杯的起源相傳是明太祖年間,一位縣令要求「禦窯廠」的瓷工製作出來進貢皇上的
朱元璋在一次宴會有意獎賞幾位心腹大臣多喝一點酒,便特意為他們把酒添得滿滿的,而對其他一些平時喜歡直言不諱進諫忠言的大臣則將酒篩得淺淺的。
但結果事與願違,皇上有意照顧的大臣的酒,全部從「九龍杯 」的底部漏光了,而其他大臣都高興地喝上了皇帝恩賜的禦酒。
朱元璋究其原因,方知此杯盛酒最為公道,便將其命名為「九龍公道杯 」。
這一區也很好玩,將正方形、三角形等立體多邊形結構放入泡泡水中再取出
便可看到多邊形結成不同形狀的膜,進而認識水的物理作用
另外在這區也介紹了四位研究水的科學家:拉瓦節、卡文狄士、奈可爾生及佩羅
他們分別對水的化合分解及水循環的研究有極大的貢獻,四個人的故事還使用機械搭配投影的歐洲小劇場來呈現。
♫水的文明♫
在這區設置了許多說明表板及小動畫等引領小朋友認知人類文明和水資源息息相關
許多古文明為適應各地不同氣候條件發展出不同的取水及儲水的方式,
許多遺跡存留下來,如今成為著名的地景,如印度的階梯水井、土耳其的地下水宮等。
為了取水,並利用水力,東西方的人們各自發明了不同的水車,用以灌溉取水,也用於鋸水等工作,後來也發展出水力發電。
並透過動畫介紹全台第一座水力發電廠,不僅點亮了台北城、艋舺、大稻埕的街燈,也帶領台灣進入現代科技文明時代。
地球表面有71%是水,但是水的體積卻只有地球直徑的1/11,淡水占其中的3%,其中卻又有69%是陸地上的冰
其餘31%大部分是地下水,人類能利用的表面水只約有0.007%~0.009%
因此文明發展和適應水循環,甚至是控制水循環息息相關
小菲超喜歡這個Q版的世界地圖~左下角的人面獅身像也太古錐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