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律賓的貧民社區裡因為電源不足~屋內總是十分黑暗
所以當地居民利用1.5公升的回收寶特瓶再加入10毫升的漂白水,在屋頂上挖洞後將寶特瓶固定於屋頂上
陽光透過瓶子內水的折射後照亮室內,光線的亮度可以達到55瓦燈泡的亮度
這個【一公升的光計畫】在馬尼拉地區已經照亮了28000個家庭
目前也已擴大到印度尼西亞
印度哥倫比亞秘魯等許多地方
想知道水還有什麼妙用嗎?想認識捕霧甲蟲是什麼有趣的昆蟲嗎??
那就千萬別錯過目前正在科教館展出~~有趣又發人省思的特展-【聽水的故事】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經過一年時間的策劃開設特展『聽水的故事』
開放式展覽空間展示水的科學、人類與水發展的故事,以及水資源的未來
邀請民眾透過體驗與觀賞活動進行水源探索之旅,並培養正確的水資源永續觀念


『聽水的故事』位於7樓的特展區~280坪的展覽空間內共分為水的文明、科學、及未來3大區塊

一進到展場就可以看到小朋友們最愛的互動玩水區
一般博物館不會讓小朋友玩水,為了提升興趣,展區特別規劃「水樂園」,擺設了東西方的各種水車
讓小朋友們可以透過親自操作來觀察水的流動
~也可體會過去人們取水的辛苦。

東方的龍骨水車是用輪軸帶動木鏈條上的木片,把水一層層「刮上來」,因外型像龍骨,才稱為龍骨水車。

西方的阿基米德水車(右圖)從外觀看起來就像是個傾斜在水中的「大螺旋」
它利用螺旋結構旋轉時的向心力與慣性「把水從低處旋起來,往高處送」

是歷史上第一個將水從低處轉往高處,用於灌溉的機械

左圖中這很像摩天輪的叫做渾沌水車又稱為勞倫茲水~主要是用水車來解釋混沌理論
說明原本逆時鐘旋轉的水車在一段時間後會改變方向變成順時針,水車會正逆反轉多次,但沒有一定的周期及規律


♫水的科學
在這可以動手體驗並學習水的三態、學習表面張力、連通管、虹吸現象等相關科學知識

看到這一整缸的水蒸氣~小菲也忍不住跟小朋友一樣玩的不亦樂乎

現場除了說明表板(還是中英對照的喔!!)~也放了許多可以動手做的有趣實驗

通管原理
把水倒進水管或連通的容器裡,當水靜止時,相連的容器不論形狀是否一樣,它們的水面高度都會相同


九龍公道杯(虹吸現象)
公道杯的起源相傳是明太祖年間,一位縣令要求「禦窯廠」的瓷工製作出來進貢皇上的
朱元璋在一次宴會有意獎賞幾位心腹大臣多喝一點酒,便特意為他們把酒添得滿滿的,而對其他一些平時喜歡直言不諱進諫忠言的大臣則將酒篩得淺淺的。
但結果事與願違,皇上有意照顧的大臣的酒,全部從「九龍杯 」的底部漏光了,而其他大臣都高興地喝上了皇帝恩賜的禦酒。
朱元璋究其原因,方知此杯盛酒最為公道,便將其命名為「九龍公道杯 」。


這一區也很好玩,將正方形、三角形等立體多邊形結構放入泡泡中再取出

便可看到多邊形結成不同形狀的膜,進而認識水的物理作用

另外在這區也介紹了四位研究水的科學家:拉瓦節、卡文狄士、奈可爾生及佩羅

他們分別對水的化合分解及水循環的研究有極大的貢獻,四個人的故事還使用機械搭配投影的歐洲小劇場來呈現。

♫水的文明♫
在這區設置了許多說明表板及小動畫等引領小朋友認知人類文明和水資源息息相關

許多古文明為適應各地不同氣候條件發展出不同的取水及儲水的方式,
許多遺跡存留下來,如今成為著名的地景,如印度的階梯水井、土耳其的地下水宮等。

為了取水,並利用水力,東西方的人們各自發明了不同的水車,用以灌溉取水,也用於鋸水等工作,後來也發展出水力發電。

並透過動畫介紹全台第一座水力發電廠,不僅點亮了台北城、艋舺、大稻埕的街燈,也帶領台灣進入現代科技文明時代。

地球表面有71%是水,但是水的體積卻只有地球直徑的1/11,淡水占其中的3%,其中卻又有69%是陸地上的冰
其餘31%大部分是地下水,人類能利用的表面水只約有0.007%~0.009%
因此文明發展和適應水循環,甚至是控制水循環息息相關

小菲超喜歡這個Q版的世界地圖~左下角的人面獅身像也太古錐了!

除了展示表板之外也有可以讓小朋友順便學習成語的電腦遊戲
♫水的美術館♫
由法國Good Planet 基金會提供以「水」為主題的攝影作品,包含知名空拍攝影師楊.亞祖.貝彤在內的攝影師們用鏡頭表達對全球水資源議題的關懷。
這個區域是小菲很喜歡的一區~每張攝影作品都很有故事性~~~看完之後真的會覺得平常的自己也太浪費水了

那米比亞 納米比亞沙漠/在沙丘上收集露珠的甲蟲
沙漠與半沙漠氣候佔地表面積的41%,而全球有十億人居住在沙漠化或乾旱之地
某些環境缺乏降雨及水資源,這種乾旱的現象使動植物需要採取一些策略來適應此特殊氣候


法國 普羅旺斯/私人泳池別墅
水資源的取得,凸顯社會不平等現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一個人每天至少需要20公升的水來維持生理、衛生以及社會活動上的正常運作
在全球,有19個國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低於15公升;反之,有38個國家每人每天用水量超過250公升

(台灣每人每天用水量就高達258公升)

馬利 取水返回的婦女
開發中國家裡,撒哈拉以南非洲僅有16%的人家中有水可使用
約旦的首都安曼,自來水一周只開放流通一次;以全球的人口來看,約一半的人沒有使用過甚至看過水龍頭裡流出可用水來


♫水的未來♫
地球的水資源其實相當有限,世界各地有些地區飽受缺水之苦,有些地區卻遭受洪氾之災,面對這些問題,人們發展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
在這區除了透過紀錄片,介紹全球面對水資源的危機及因應之道

包含可以一邊玩一邊取水的 Playpumps、捕霧網、新生水、海洋深層水等等,也發展出水資源管理的水足跡觀念等

此外,溼地也是調節水資源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區也介紹了關渡溼地的故事,標本及生態缸。

這個設施還蠻有趣~~只要將前方螢幕對準到後方表板中任一圖案~~就會有相對應的小動畫故事

這區最吸引小菲的就是這個小屋子啦!也就是在一開始介紹到的
一公升的光計畫】
這個
一公升的光計畫】對於電源不足的國家來說真的有很大的幫助

小屋中一片漆黑~僅靠著這兩個裝滿水的寶特瓶來折射陽光~~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智慧~~但是!!!!吼!看了粉難過啦!!!
(起身把房間的燈關掉先!!!!)

此外~為了吸引小朋友~~這區還特地展出
補霧甲蟲的標本與模型
在納米比亞沙漠,年降雨量不超過100毫米,每當有濃霧出現時,補霧甲蟲會到山丘上
運用背部的親水性和疏水性交錯的結構,補霧集成水珠生存,激發科學家研發收集霧氣的表面結構,提供人類飲水或灌溉。
科教館這次展出的【聽水的故事】除了有許多可以讓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的設施之外也頗富教育意義
蠻適合全家大小一起前去參觀玩樂!!
台灣年平均降雨量達2510公釐,卻是全球缺水國家中的第18名
希望透過這個展覽大家可以更了解水資源的實際使用狀況養成更多珍惜水資源的好觀念喔!!!

【聽水的故事】展覽資訊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七樓西側
展覽日期:
102年1月15日(二)起至102年5月31日(五)止
展覽時間
週二-周五 上午9:00-下午17:00
假日 上午9:00-下午18:00
展覽費用:
   民眾持本館當日有效常設展門票 免費入場參觀
 

加小菲愛碎碎唸的旅遊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加小菲愛碎碎唸 的頭像
    加小菲愛碎碎唸

    加小菲愛碎碎念

    加小菲愛碎碎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